查看原文
其他

防疫工作带给环保标准的几点思考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清合 Author 林广清

引  言
略。
(一)数据引发的思考

(二)环保标准制定是否科学有代表性?有没有出现假定情形?
PM2.5没有进入标准体系之前,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时代,大众对于环境空气,是茫茫然而不可知。
常常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空气总是灰蒙蒙的,环境空气质量却是达标的?
这里随便举个证据。
2012年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里面有一句话:2012年,地级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城市比例为91.4%,与上年相比上升2.4个百分点。
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出台之后,从2013年开始,74个按照新标准开展监测的城市,仅海口、舟山和拉萨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占4.1%;超标城市比例为95.9%。

就算是经过“气十条”整治和多轮蓝天保卫战,生态环境重视程度空前的2018年,全国338个城市也有64.2%的环境空气质量是超标的。
因为我们那时候还没有PM2.5的标准,所以空气质量的评价是好的,这是一个变相的“假定”标准。所以说,一个不科学的标准会误导大众,而一个标准的修订改正,会改变了所有的结论
知不足而改之,善莫大焉。 
类似的情况而现在还得不到解决的,还有一大堆,比如铜是人体必须的元素,电镀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铜的标准为0.5mg/L,而饮用水卫生标准中,铜的标准浓度为1mg/L,这是个让人理解不了又哭笑不得的矛盾。
更别提那些以地表水水质标准作为排放标准的审批结果了。真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也...
(三)老百姓的感觉,真的是不科学吗?
前面说到,为什么老百姓总感觉空气是灰蒙蒙的,官方出现的数据却证明环境空气质量是达标的?
是老百姓的感觉错了?还是数据错了?
都没错,是标准不够科学。
而现在的环境空气标准一定代表着环境空气的真正水平吗?我觉得未必。
本人有一次从汕头海边驾车到揭阳机场,望着沿途天空,吸着一路的空气,感觉感官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天空从清朗到有点灰蒙,空气从清爽到有点浑浊。
然而顺便查一下手机APP上的空气指数,却意外地发觉没有差异,AQI都是“良”一级。
这证明,空气里还有我们不可知或不认识的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尚没有进入我们监测体系中。
除非我们一车子人的感觉出错。
但是,环境有时候会欺骗人,蓝天白云有可能臭氧污染,清澈见底的湖水有可能重金属超标,冒着白烟的化工厂也往往是达标的。
偷懒使人类发展,怀疑使科学进步。也正是人们不断的一次次怀疑的质疑,才促进科学的进步。
是标准绝对权威,还是要权衡人体的感觉?我觉得,一个标准规范的出台,能用、实用、有用是首要,高端是次要。
(四)基层的情况,高级别专家是否真的清楚?
上帝创造了人,却不愿细听人们讲的话。
我们知道,高层知识分子拥有比较高的理论基础,如果能够和基层工作的实践有机结合,制定出来标准会有血有肉,好用执行力强。
但事实都是这样吗?
未必!举几个例子。
1.生活污水排放标准上,在“水十条”、“水更清”以及住建、农业部门的共同推演下,不管是不是入海,也不管总磷总氮的高投资高处理,提标一级A成了必然,甚至不放过边远、水量小的农村地区。好在广东省经过调研之后进行了纠正,出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DB 44/2208-2019),分类分规模接地气的把握住排放标准。
2.设置流域入海控制断面的问题。有一次,在设置河口入海国家控制断面的调研中,国家派来的一位专家在调研过程中,听取了我们反映的问题:这里存在多级桥闸,平常尤其是枯水期上游基本没有来水入海,在桥闸下游设置一个河流控制断面没有意思,测试的都是海水。最后提了个他基本认同的建议:把控制断面移到桥闸上游。
可是,听说开会时候,被那些坐在办公室里的更高级别专家否决了。最终导致的结果,可能是我们去监测流域的水质,测的却是海水!
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怪圈水质控制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是枯水期,由于没有上游来水,测的是海水;而水质达标了,证明南海不错;水质不达标了,证明南海不行;然而,测的是海水而不是地表水;说明枯水期没有代表性。
3.又比如,国家的锅炉控制标准有没有考虑广大的发展中地区?有没有考虑生物质锅炉的可行性。有的企业说:我愿意出钱来整改,可是,现行出台的锅炉标准,严格得只有淘汰一条对策了。
4.还有,土壤导则里的一些条文,制定导则者和评估环评的专业技术机构在理解上不一致,在层层加码后,也引起了环评工作者的大量吐槽。是制定者,还是理解者,或是执行者的错吗?
多调研,多听听基层一线人员的反映,也许是把事情做实做细的好办法,应该引起国级专家的注意吧。
结  尾
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掌握了财富,谁用坏了标准,谁就是历史的罪人。前车之鉴后车之辙,各方责任社会自有公道,但环保系统类似的问题,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为什么钟院士就能得出正确判断?他是一直在基层工作的高级别专家,既有理论又有实战经验,最主要的是,说出来的都是大伙听得懂又实用的话。
我相信,他宁可多听一下基层一线医护人员的声音,而不愿花大量时间在为一个标准要不要加一个条件或是为疫情起一个什么英文名。多么希望,环保领域里,也多一些藏智、藏真于民的“钟南山”。

编辑:蓝魔.环评互联网

 | 更 多 热 文 | 

🔽环境监测机构大清洗!2019年全国多省环境监测机构督查结果汇总 最热

🔽中央环保督察将对长期未解决信访投诉展开督察最新

🔽《排污许可名录》政策答疑 你想了解的都在这里!
🔽生态环境咨询服务不得不防的“四宗罪”
🔽如何跟专业水平不如你的直属领导相处?
🔽疫情期如何进行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发证登记和清理整顿?
🔽【环评互联网】论坛首页接入国家三大『环评管理信息平台』
🔽成立三周年 | 北京尚云环境有限公司正式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下载[环评云助手]app

扫描上方二维码
和20W+环评人一起进入云时代

◆  ◆  ◆  ◆  ◆  

长按上方二维码听【环评互联网】♡∨♡

声明:本号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后台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已申明原创之作品,转载需申请并获本号授权!
| 投稿、授权、商务及其他请加微信号:eiaapp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